张键,男,主任医师,教授,脊柱外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1963年4月19日出生;1996年7月博士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师从陈中伟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神经伤残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美国Microsurgery杂志编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侧重脊髓与周围神经损伤,骨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擅长脊柱外科疾患、创伤与骨折、骨关节疾病与人工关节及骨关节肿瘤的诊治。专业方面:历年来认真学习国内外骨科专著和新理论,积极参加国内外骨科临床新技术交流,2000年8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创伤骨科;2000年12月-2001年6月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的血管显微外科及骨科做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并赴美国国立研究院(NIH)及杜克(Duke)大学医学中心骨科访问交流;2006年9月赴韩国釜山大学脊柱外科中心进修脊柱外科;2007年1月赴美国圣地亚哥参加全美骨科学会年会的学术交流;2007年3月赴瑞士巴塞尔进修人工髋、膝关节外科;2007年9月赴香港中文大学玛丽皇后医院进修人工膝关节外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修较好地掌握了骨科临床技能。学术专长与专业方向:1、创伤骨科与显微外科:四肢骨与关节骨折、脱位的外科手术;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手术;复杂骨、关节、软组织创伤与缺损的显微外科处理等。2、关节外科:股骨颈骨折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膝关节与肘关节的创伤性、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外科处理;髋关节、膝关节与肘关节周围骨肿瘤的保肢手术等。3、脊柱外科:高位颈椎骨折脱位前后路复位内固定;颈椎病、颈椎肿瘤、退行性变的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胸椎、腰椎、骶椎创伤、肿瘤、结核等疾病脊柱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椎管内肿瘤的手术切除、脊柱侧弯的手术矫治;骨盆周围肿瘤的手术切除与修复重建等。4、骨与关节感染的诊断与治疗;5、骨与软组织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在教学工作中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五年、七年制骨科学授课助理教授;作为硕士生导师已指导16名研究生,毕业5人,11人在读;协助陈中伟院士、陈峥嵘、陈统一教授指导博士学位研究生8人,均毕业。科研工作:1、在研课题:(1)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体上肢周围神经显微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已在国际上首先完成臂丛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下肢神经的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可在神经的任意角度,任意切面动态显示神经内部并可区别运动、感觉神经束的三维虚拟神经,对临床与教学都有重大的意义。(2)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课题“加入骨形成蛋白的活性人工骨”:已获进展,可以为创伤或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患者提供促进骨快速生长的新型骨修复材料。(3)上海市科委纳米技术专项课题“聚肽共聚物纳米胶束研究”:为骨感染或骨肿瘤患者提供新型的缓慢释放抗感染或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可达到在病灶局部就可治疗疾病的良好效果。2、已完成课题(1)参加国家高新技术863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的〖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研制〗项目的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承担复旦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组织与器官的移植与重建》人体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研究子课题;(3)承担华东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研究所科研合作课题“磷酸镁骨水泥临床前研究”;(4)承担上海市科委纳米技术专项课题“聚肽共聚物纳米胶束药物控释性能研究”。(5)参加卫生部直属单位临床医学重点项目〖断肢(指)再植指征和功能恢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6)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神经的运动控制及假肢控制信息源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四)文章及书籍1、文章: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公开发表50篇论文;其中在国际杂志上公开发表12篇SCI论文。发表的主要文章如下:(1)张键、陈中伟、张光健、陈峥嵘。应用Laminin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9;3:244-245。(2)张键、陈峥嵘、陈中伟、张光健。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中华创伤杂志。1999;3:208-211。(3)张键、张光健、陈中伟、陈峥嵘。Fibronectin促进大鼠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医学杂志。1999;1:25-27。(4)张键、陈中伟。断指再植的回顾与展望。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2:85-87。(5)张键,陈中伟。带血管蒂骨移植新供区研究进展。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0;1:5-9。(6)ChenZhongwei,ZhangJian.Replantationofseveredlimbs:currentstatusandprospects.ChineseMedicalJounal.1999;10:914-917。(7)陈中伟,张键。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骨科学。中华医学杂志。1995;12:734-735。(8)陈中伟,张键。1996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骨科学。中华医学杂志。1996;12:905-907。(9)陈中伟,张键。1997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骨科学。中华医学杂志。1997;12:905-907。(10)陈中伟,张键。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骨科学。中华医学杂志。1998;12:906-907。(11)张键,陈中伟。骨科显微外科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医学。2003;26(2):83-88(12)XiujunZheng,JianZhang,TongyiChen,ZhongweiChen.LongitudinallyImplantedIntrafascicularElectrodesforStimulatinandRecordingFascicularPhysioelectricalSignalsintheSciaticNerveofRabbits.Microsurgery,2003;23(3):268-273.(13)JianZhang,TanyaM.Oswald,WilliamC.Lineaweaver,etc.EnhancementofRatSciaticNerveRegenerationbyFibronectinandLamininthroughaSiliconeChamber.JournalofReconstructiveMicrosurgery.2003;19(7):467-472.(14)ZhangJian,ChenZhongwei.Retrospectiveofthereplantationofseveredlimbs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currentstatusandprospects.Microsurgery2002;22(1):39-43.(15)FengZhang,JianZhang,ShuyingLin,etc.SmallIntestinalSubmucosainAbdominalWallRepairafterTRAMFlaoHarvestinginaRatModel.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2003;112(2);565-570.(16)JianZhang,M.D.,Ph.D.,WilliamC.Lineaweaver,M.D.,TanyaOswald,M.D.,ZhengrongChen,M.D.,ZhongweiChen,M.D.,andFengZhang,M.D.,Ph.D.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forAccelerationofPeripheralNerveRegeneration:AnExperimentalStudy.JournalofReconstructive。Microsurgery.2004;(20):323-327.(17)Lilijun,Zhangjian,Zhangfeng,Chentongyi,Chenzhongwei.LongitudinalIntrafascicularElectrodesinCollectionandAnalysisofSensorySignalsofthePeripheralNerveinAFelineModel,Microsurgery,2005;7:561-565。(18)SongChunhui,ZhangFeng,ZhangJian。Etc.Neuroma-in-contiuntymodelinrabbits.AnnalsofPlasticSurgery,2006,57(3):317-22。(19)QingWang,JianZhang,TongyiChen,etc.Dnadegenerationinnucleiofmusclecellsfollowedbyischemicinjuryinarabbitamputationmodel.Microsurgery.2006:5;391-395.2、参与编写的书籍有“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现代急诊外科学”、“周围神经损伤基础与临床研究”、“O’Connor关节镜外科学”、实用外科学”、“临床骨科手册”、现代骨科学”学术著作的编写。3、主编:“肩周炎”。